又是一年春茶季,江淮大地上的300多万亩徽茶,抽芽吐绿、相继上市。
安徽是我国茶叶主产省。中国传统十大名茶安徽独占其四——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当地还拥有霍山黄芽、岳西翠兰、汀溪兰香等名优茶上百种,品质均广受市场好评。
然而,“叫好”背后,安徽茶产业的实际情况则有些尴尬:名优茶多,但名企少、名牌也少,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占比不到1%;种植面积广,但亩均产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发展时间长,但产业链不够长、也不够强。
症结在哪?如何实现“大而强”?人民网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度调查。
为何名茶多,但名企少、名牌也少?
说起安徽茶叶,大家第一印象是名优茶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也多。

安徽近8000家茶企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家,全省年营收超2亿元茶企只有9家。反观其他产茶大省,浙江、福建2亿元+的茶企有30多家,湖南、福建还培育出湘茶集团、八马茶业等年产值超40亿元的茶业集团。
“知名品牌少”则体现在两个层面。
企业品牌层面,安徽虽有“谢裕大”“徽六”等百年名牌,但总体上名牌较少。比如,六安瓜片中,仅有“徽六”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区域公用品牌层面同样如此。
3月下旬,安徽省郎溪县的茶山黄绿相间。作为“中国绿茶之乡”,近年来当地广泛种植黄茶、白茶,品质得到业内认可。然而,在消费者心目中,“郎溪”这两个字的分量,不及相邻的浙江安吉、江苏天目湖。“在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上,我们要向江浙特别是‘安吉白茶’学习。”郎溪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汪浩坦言。
人民网记者调查得知,由于不同区域公用品牌附加值差别巨大,不少产自安徽的茶叶流通到其他省份,继而贴上当地品牌销售,相当于“为他人做了嫁衣”。
“导致安徽茶产业‘名企少、名牌也少’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各地扶持企业、打造名牌过程中‘一心多用’,未能‘攥指成拳’。”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安徽省茶业协会会长王传友说。
在安徽,“一市多品”十分普遍。以安庆市为例,就有岳西翠兰、桐城小花、天柱剑毫等名优茶。“百花齐放”格局下,政府不想“顾此失彼”,难免“平均用力”,结果是,鲜有区域公用品牌“打得特别响”。
记者走访中看到,政府在高位推动、资金支持、宣传保护上力度不够,也是一大制约因素。
部分产茶大省成立省级茶产业链专班,并由省领导担任链长,安徽则没有。
安徽省本级用于茶业发展的资金有限,这不仅反映在与文旅等产业以及农业中其他细分领域的对比上,也体现在同其他产茶大省的比较中。在湖南,2019年起,该省拿出6000万元资金支持红茶发展,当地红茶产业综合产值从50多亿元增至2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