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点击加入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服务指南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品牌人物
品牌故事
行业资讯
会员风采
今日聚焦
品牌视点
品牌管理
爱上广元造
党建园地
网站首页
海尔集团:没有守业,只有创业
来源:品牌联盟网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36天前 | 152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因“不嘻嘻”表情全网刷屏,网友戏称他为“冷如冰箱的国民海总”。这场“反差萌”走红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家从幕后走向台前的缩影,也是海尔从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成长为全球行业巨头的时代隐喻——没有守业,只有创业。

1.jpg

  生死一锤:

  质量革命铸就品牌基因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接手青岛电冰箱总厂时,这家集体小厂已亏损147万元,工人涣散到“车间随地大小便”。面对困境,张瑞敏的第一把火是出台“十三不准”劳动纪律管理规定,其中一条赫然写着“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1.jpg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85年。一位用户投诉冰箱质量问题,张瑞敏带人彻查仓库,发现76台有瑕疵的产品。面对“低价内部处理”的建议,他带头抡起大锤,当众砸毁所有问题冰箱,并扣掉自己当月工资:“今天允许卖76台,明天就会有760台!”这一砸,砸醒了全员质量意识,也砸出了海尔在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金牌。

1.jpg

海尔至今依然坚守质量为先,时刻注重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从其是全球拥有“灯塔工厂”数量最多的企业这一点就能鲜明体现出来——“灯塔工厂”由世界经济论坛与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作开展遴选,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具有榜样意义的“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示范者,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一切都是快节奏的,人心也难免浮躁,而一家企业能静下心来,专注于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质量是十分难能可贵,正因难能可贵,做到的企业才能在汪洋市场大海中乘风破浪,脱颖而出。

1.jpg

  六大战略阶段: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生态

  名牌战略(1984-1991):专注冰箱,争创名牌

  张瑞敏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拒绝盲目扩张,专注技术提升与质量管理。海尔以“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双轮驱动,从德国利勃海尔引入生产线后,自主研发亚洲首台四星级冰箱,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冰箱第一品牌。

  多元化战略(1991-1998):“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首入哈佛案例库

  1991年海尔集团成立后,海尔以“激活休克鱼”模式兼并18家亏损企业,通过输入管理模式,3个月内令红星电器扭亏为盈。这一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录,成为首个入选的中国企业案例。

  国际化战略(1998―2005):创造世界级中国品牌

  1999年,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首个海外工厂,打破中国企业“出口创汇”的传统,坚持“出口创牌”。通过实施自主创牌“走出去”、本土化创新“走进去”、高端创牌“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海尔逐步打造成为一张世界名牌。

  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2012):创建全球最大家电品牌集群

  凭借国际化战略阶段的出海创牌,海尔品牌在多个海外市场取得领先地位,但在面对海外市场那些根深蒂固的本土强势品牌时,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005年,张瑞敏基于互联网时代新特征提出“人单合一”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以人为中心,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

  基于人单合一模式,海尔创造了“沙拉式”文化:沙拉里有各种蔬菜,代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文化,但沙拉酱是统一的人单合一。海尔以“沙拉式”文化融合模式打破了跨国并购的“七七定律”(70%的跨国并购没有实现预期商业价值,其中又有70%失败源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实现海外市场的快速融合和高效增长。

  网络化战略(2012―2019):从产品制造商向创客孵化平台转型

  凭借网络的开放性与及时性,海尔通过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引入用户、技术和产业资源,实现创新需求与能力供给的有效衔接。同时,海尔打破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将公司组织结构由“正三角”转变为“倒三角”,取消中间管理层级,建立大量由“创客”聚合而成的小微组织,公司变成只有平台主、小微主、创客三类主体的自主创业平台,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成为自己的CEO。

  生态品牌战略(2019至今):引领全球的物联网生态品牌

  随着物联网时代到来,传统的产品已难以满足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企业亟须打破边界,从有围墙的工厂转变为无边界的生态系统。

  海尔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以用户为中心,打破行业边界,开放链接生态伙伴,积极构建场景生态,满足用户体验迭代的需求。顺应物联网发展趋势,海尔聚焦实体经济,着力布局智慧住居、大健康、数字经济三大业务板块,加快由传统家电品牌向生态品牌转型。

1.jpg

  统计数据显示,企业要在母国之外创出一个名牌,大约需要八到九年的赔付期。海尔从1991年开始大规模进军国际市场,先进入欧美等发达市场,再进入东南亚、中东非等发展中市场。在一个国家实现了盈利,另一个国家的投入又开始,直到2016年,海尔在海外市场才实现了盈亏平衡,整整坚持了25年。从此以后,自主品牌的溢价效应逐步展现。目前,海尔品牌家电已进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16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第一。在海外市场见到的中国自主品牌家电中,每10台中有6台是海尔。因此,海尔已连续多年入选《TopBrand 2024中国品牌500强》《TopBrand 2024世界品牌500强》《TopBrand 2024中国品牌节华谱奖》品牌榜单,并成为唯一入选的物联网生态品牌。

1.jpg

  物联网时代的新征程:

  从家电巨头到生态引擎

  如今提到海尔,我们就一定会关注到海尔首创的“生态品牌”。“生态品牌”是由海尔创始人、董事局名誉主席张瑞敏在2018年提出的,当时,在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下,打造世界一流品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战略目标。塑造“生态品牌”即海尔创造性地打造世界一流品牌的总指导方向。

1.jpg

  经过七年多的企业实践、学界研究,生态品牌这一新品牌范式给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在凯度集团、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联合编著,新华出版社权威出版的《生态品牌发展报告》中,生态品牌被定义为:“通过与用户、生态伙伴联合共创,不断提供无界且持续迭代的整体价值体验,最终实现终身用户及生态各方共赢共生、为社会创造价值循环的新品牌范式。”在2025年开年,周云杰再次强调“为什么选择创建生态品牌?”他说道:“生产力的跃升推动了经济范式的进阶,也呼唤着品牌体系的深刻变革,生态品牌是企业在物联网时代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具体来讲,生态品牌应该具有用户需求导向、价值共创、资源整合与协同、持续迭代与创新以及共赢共生与社会价值五个特征。”

1.jpg

  2024年,海尔全球营收达4016亿元,全球利润总额达30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增长动力已从传统家电扩展至三大生态:智慧住居生态、大健康产业生态、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从家电制造到生态裂变,海尔的进化历程印证了其战略远见——当用户需求千变万化,当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深度融合,企业便不再是单一赛道的竞争者,而是生态价值的共创者。智慧住居、大健康、数字经济三大生态的协同发力,不仅让营收数字持续刷新,更标志着海尔完成了从“产品制造商”到“生态服务商”的本质跃迁。

  走进海尔,认识周云杰:

  从低调理工男到生态品牌领军人

  品牌联盟董事长、中国品牌节主席王永表示,“与周云杰周总在2007年结识,当时我们都是全国青联委员,那时周总还参加了品牌联盟2007年中国品牌节系列活动之中国自主品牌万里行(青岛站)活动,并在现场发言。他是一个很低调内敛的人,如今也在慢慢适应镜头,与刚认识时的他已经很不同了。企业在发展变化,企业家也随时代浪潮与时俱进。”这其实也印证了海尔集团四十多年的发展逻辑——没有守业,只有创业。

  现在的海尔正锚定“生态品牌”发展方向,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品牌联盟计划于5月24日携百屹会&中国品牌节合伙人代表团前往中国品牌之都——青岛,走进青岛“五朵金花”之一的海尔集团,对话周云杰,近距离了解海尔生态品牌的创新密码,深度探索中国制造业升维发展之路。正如周云杰所言:“单打独斗已成过去,生态共赢才是未来。”这个曾以一把大锤闻名全国的企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屹立潮头,在全球各地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海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