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二维码
“走,上山找茯苓。”3月11日清晨,记者见到商友剑时,微风抚来,透着凉意。他驾驶汽车在昭化区元坝镇马克思社区的山坳间穿行,仰头望去,连片的松林依山势铺展开去,林下一条条排水沟蜿蜒曲折。
在一处叫“庙子梁”的山坡上,商友剑突然蹲下身,轻轻扒开黄色的“土被子”,露出了一小块黑褐色茯苓。“应该有一个篮球大小了,这可是我们的宝贝。”商友剑小心翼翼地给茯苓覆上土,看着不远处的一个个苓窖,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亮,去年底茯苓丰收,村民们兴高采烈采挖的场景浮现眼前。
作为一名已种植茯苓11年的林草乡土专家,当广元茯苓被认定为“352示范工程”首个“川产道地”药材,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全国最高药材质量标准体系认定的药材的消息传来,商友剑激动万分,“获评道地药材,就说明我们的茯苓品质和疗效更好,质量稳定。”
茯苓被称为中药八珍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味甘、淡、性平,不仅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等传统功效,还是美容养颜的佳品。那么,当前广元茯苓的种植、开发情况如何?种植基地是如何保证道地性的?下一步如何创新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晾晒茯苓丁。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彪 摄
从野生茯苓到“茯4代”
引领产业发展新未来
“用木棍敲击松根,听那细微的声响,就能判断地下有没有茯苓。”剑阁县汉阳镇青溪村村民刘士生记得多年前,背着背篼,扛着锄头,漫山采挖野生茯苓的场景。
无独有偶。无根无苗,隐生于松林之下的野生茯苓,对于广元的林农而言不足为奇。2014年,商友剑决定在柳桥村试种茯苓。他说:“在松林里清理灌木杂草时,便发现了野生茯苓,更加坚定了我在这里创业的信心。”
茯苓菌寄生在松木上,才能产生茯苓实体,所以其栽培离不开松木资源,而广元林地面积1400余万亩,其中,松林资源丰富,马尾松共有180余万亩,且气候环境条件与茯苓适宜环境极为相符,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
野生茯苓的主要产区在云南,家种产区则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区,其中以安徽、湖北产量最大。要打响广元茯苓的知名度,商友剑成立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建立了4000余亩的有机茯苓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渴望着闯出一条标准化栽培之路。
乘着春风,向新启程。2020年7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湖北省中医院等国内知名院所进行长期合作,在菌种研发、种植技术改良、加工技术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立了茯苓“三标准五规范二体系”(以下简称“352”标准体系),让广元茯苓的品质更优——兼容性多糖、茯苓酸等单项指标全国排名第一。
在位于昭化区元坝镇柳桥村的茯苓加工基地里,今年刚添置的高温灭菌柜,腾起白色水蒸气,2万个填充着基质原料的菌包,由工人摆放到铁架上,进行11个小时的高温灭菌,待冷却后,便进入到接种这一关键步骤。
在菌种生产车间,11名工人穿着白色防护服、带着头套和鞋套,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茯苓接种、菌包码放。每个环节均经过严格的质量把控。凭借科学的配方和精密的工艺,菌包内的菌丝活力强、污染率低,为实现茯苓的高产、优质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一天制作1万余个菌包。”村民王菊芳说,今年,她们一共要制作100余万个菌包。
制作菌包,就像给菌种准备了一个营养小窝;蒸制,就像是给小窝来个高温消毒,保证无菌环境;接种,就是把健壮的菌种安置到小窝里;然后,一个个菌包被送进恒温的菌种培育室,经过20多天的耐心等待,当白色的菌丝布满了整个菌包,就可以开始种植了。
“现在我们进行的是茯苓菌种的第4代扩繁,经过研究表明,这一代茯苓菌种是从遗传性、经济效益考虑,最佳的选择,具有生长旺盛、成本低的特点。”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商婕将村民正在制作的菌包亲切地称为“茯4代”。
广元茯苓就是由一个个“茯4代”生长而成的。商婕说:“川产道地药材‘352’工程种子种苗标准茯苓菌种(母种)和良种繁育技术规范茯苓菌种的完成,为广元茯苓的高品质奠定了基础。”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发展,广元已跻身四川茯苓主要产地市,全市共有7个县区,其中6个县区都在种植茯苓,目前,全市茯苓年均种植面积1.5万亩,产值超1亿元。
茯苓实验栽培。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彪 摄
从学习摸索到科技赋“苓”
技术驱动取得丰硕成果
在昭化区茯苓产业协会办公室里,一个巨大的茯苓被玻璃罩保护着。曾经昭化区产出的重达68公斤的单个茯苓,被北京大学药学院博物馆收藏。
“这是科研用的茯苓,标准化种植的茯苓个头小得多,但产量很高。”茯苓352示范建设基地种植技术负责人邓磊高兴地说,经过统计,去年底,从示范基地里采挖的头茬鲜茯苓,有320多吨重,单窖增产15%。
产量创下新高,得益于“352”工程的实施。邓磊说:“‘三标准’是指菌种及菌材、药材及饮片商品规格等级、药材及饮片品质统一标准,‘五规范’是指规范菌种繁育技术、种植技术、采收及产地初加工技术、产地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保障储藏运输,‘两体系’是指建立备案品质追溯体系、备案与监管体系。”
从2020年7月开始,邓磊和同事们便开始到云南、安徽、湖南等茯苓主产区进行采样,学习借鉴当地的优秀经验与做法。回到广元后,马不停蹄地开发了1000多块实验田,并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落地实施“352”工程。
科研团队的有力支持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李敏教授所带领的团队一直参与其中。”邓磊说:“每到茯苓生长关键期,团队成员都会到基地来,一方面指导我们种植,另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
在柳桥村2组的一片松林里,一根根长约60厘米的松树木段,按“井”字型堆码在通风向阳处,上面覆盖着塑料薄膜。“每年秋天,我们都会选择适宜的松树进行间伐,削皮留筋后的段木通过日晒干燥,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用来接种。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用塑料薄膜等物品覆盖堆放物以防止雨水淋湿。”邓磊介绍道。
待到接种时,这些段木会与菌种结合,茯苓菌丝在松树树干中蔓延,通过分解和吸收松木中的养分和水分来获取所需营养。“肉引是将新鲜的茯苓肉块贴附在木段上;木引是用带有菌丝的松树木段进行接种。现在,我们不采用这两种方式,而是选择菌丝引。”邓磊所说的菌丝引,就是将段木和菌种结合的方式。
科技含“新”量决定产品含“金”量。我市在2023年出台了《茯苓林下种植技术规程》,从栽培环境、苓场选择、种植技术、种植管理、采收、苓场清理等方面为广元茯苓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根本遵循。
疏密有致的马尾松林,不仅为茯苓生长营造了适宜的温湿度与遮阴条件,还提供了丰富的腐殖质土壤,促进菌丝更好地吸收养分。“只需要1个月,菌丝就会布满段木,在段木一端结出菌核,再经过1年的生长,就可以采挖鲜茯苓了。”邓磊说,“单窖菌材转换率由原来的不到20%提升到25%以上,也就是说100公斤木材至少能生产25公斤鲜茯苓。”
在松树繁茂的地方,容易感染松材线虫病。这种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具有发病快、致死率高、防治困难等特点。“经过观察,种植茯苓的松林,没有出现过松材线虫病。”邓磊表示,种植茯苓,促进了松林加快天然更新,在实现促农增收的同时,森林生态系统也更加稳定。
茯苓产业示范园区。市林业局供图
从“种一轮三”到“全产业链”
促进产业高值化发展
“林下的芍药苗长起来啦!”马克思社区的一片松林下,传来元坝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兴奋的声音。他们穿梭在松林间,忙着度对松林和林下中药材生长状况进行检查。
在茯苓352示范建设基地里,矗立着多个轮作区的牌子,除了芍药,还种植有天冬、黄精、虎杖等,这些都是3-5年中短期根茎类中药材。“种植菌类植物的土地如果连种连耕,会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含盐量及pH失衡,肥力下降,不利于菌类的生长。”商婕说,每种植完一轮,需要有三年的休整期,让土壤得以恢复。”
这种“种一轮三”的轮作模式,实现了“松林+茯苓”立体循环种植,该模式还成功入选全国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典型案例。
“土疙瘩”变身致富“金疙瘩”。广元已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合社+基地”和“六统一”等发展模式带动全市茯苓产业发展。茯苓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全市2000余户5000余人从事茯苓产业相关工作,2023年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茯苓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机会。年近七旬的元坝镇中梁村村民王一金谈起茯苓,笑得合不拢嘴:“我在园区长期务工,平均每天能挣80元,还有林地流转、入股专合社分红等收入,一年挣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对于脱贫户,我市还采用免费发放菌种、免费技术指导、免费运输、提高收购单价等惠农手段,提升脱贫户的种植积极性和收益。
在加工基地的库房里,10多层的铁架上,灰白色的茯苓块、茯苓丁摊铺在晾晒筐中,旁边还堆放着已完成初加工的茯苓产品。“平均每天可加工9吨鲜茯苓。”加工基地负责人尹菊兰说,“我们不施肥、不打药、不除草、不浇水,仿野生化种植的茯苓,品质好、销售旺,生产的干品价格要比其他地方生产的贵一些。”
茯苓作为“天府森林粮库”广元行动的重点发展品种,除了初加工,精深加工也发展迅速。茯苓饼干、茯苓富硒面、茯苓酒等产品畅销全国。“精深加工促进产业高值化发展,我们新研制了茯苓速溶粉,很快就能上市销售。”商友剑表示,他们不断寻求合作,努力研发创新,力争每1-2年研发1个新品。
销售也需与时俱进。“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除了传统的农产品直供中心,还通过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天虎云商’平台等拓宽销售渠道。”商友剑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下一步,我市将加强道地药材质量监管,强化引种、种植、采收、加工、存储、流通各环节管控,确保广元产道地药材品质。开展宣传引导和招商引资,大力宣传广元茯苓首个“352示范工程”认定品种,积极招引企业来广投资川产道地药材产业。开展道地药材利用研究,依托科研院校,探索研究道地药材在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医药等方面利用价值,推动我市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杨果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兰宜谦
版权所有: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Copyright © 2018-2028 品牌广元.com;品牌广元.cn;pinpaig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9027777号 川公网安备:51080202000333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奔月路266号 电话:0839-3370118 邮箱:309587947@qq.com QQ:309587947 微信:1350806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