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席卷全国的“农业大摸底”让消费者们惊喜连连。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近年来各地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已建成180个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土特产”,正出现不少新变化。
产业简介:从2014年引进种植至今,黑龙江抚远蔓越莓种植面积已达420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去年,全市蔓越莓产量达2700吨。
湖北鱼子酱——山清水秀鲟鱼美
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天平山村,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无菌低温车间里,工人们身穿防尘服,手拿镊子,正认真挑选着黑色鱼子。
“这些刚取的鲟鱼子,需要经过挑卵、洗净、拌盐等20多道工序,才能装进罐子里压实密封,再经一个月左右发酵,最终形成餐桌上的鱼子酱。”公司总经理季坚义介绍,所有处理工序必须要在15分钟内完成,才能最大程度保证鱼子酱的鲜度与口感。
传统的鱼子酱由捕捞自里海、黑海等水域的野生鲟鱼卵制成。我国不断攻克野生鲟鱼驯养难题,形成了世界最大的鲟鱼养殖繁育加工产业。目前,世界上70%的鱼子酱产自我国,而湖北宜都的鱼子酱就占全球份额的30%,年产量达到100吨。
鲟鱼养殖并非易事,从鱼卵孵化到长到符合取卵标准,杂交鲟需要7到8年时间,而高端的欧洲鳇、达氏鳇养殖周期需要15年以上。“鲟鱼对环境比较敏感,生长水温往往在25摄氏度左右,要求水质清洁、溶氧量高。”季坚义说,如今,当地的鲟鱼从网箱养殖到恒温恒湿的鱼池养殖,产量也逐渐得到控制。
近年来,宜都推出多种鱼子酱产品。鱼子酱走上更多人的餐桌,也带动了宜都的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宜都已发展鲟鱼养殖企业5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记者 吴君)
产业简介:湖北宜都养殖鲟鱼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如今,宜都养殖的鲟鱼有26个种类100多万尾,鱼子酱年产量达到100吨。
江西鳗鱼——养鳗闯出致富路
徐艳这次回到江西新余的老家,“结识”了家乡的新特产。
“炭烤鲜鳗,来一个!”晚上,徐艳与朋友来到一家餐厅吃饭,在菜单上看到这道菜品,不禁眼前一亮。“这个鳗鱼是我们‘新余籍’的。”服务员介绍。
徐艳十分惊讶:“我们新余不靠海、不沿江,能产鳗鱼?”原来,江西目前鳗鱼养殖产业规模已居全国前列。
在新余瑞之辉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记者走进鳗鱼养殖保温棚,只见清澈的鱼池里,一条条鳗鱼自在游动。
“生态环境好、水质好的地方,适合养鳗鱼。”来自福建的商人刘仲辉在一旁介绍。2020年,他看中了新余的自然优势,在此投资建了70个鱼池,共2.1万平方米,年产鳗鱼800吨。
上世纪90年代,江西开始引进鳗鱼养殖企业,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以来,新余先后投产7家鳗鱼规模化养殖基地。
“养鳗鱼不仅是新余生态的活广告,还是当地群众致富的快车道。”刘仲辉说。(记者 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