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消费者常用的松茸粉品牌“黑马”松鲜鲜也在2021-2023年实现每年300%的营收增长,该品牌主打减钠与“0添加山梨酸钾、苯甲酸钠、三氯蔗糖”。
线下零售监测机构马上赢提供给界面新闻的数据显示,在调味品类目中,“零添加/0添加”概念商品数量从2022年第二季度的超300攀升至了2024年第四季度的超800,商品数量增幅接近200%。此外,调味品类目中,“零添加+0添加”概念商品的市场份额也从不到2.5%攀升至接近5.5%,接近翻倍。
但在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下,也不排除有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出现。
一位不愿具名的乳制品企业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我们支持这样的规定,纯净标签本来就是现在倡导的,无奈现在很多“假洁净”混在真正的好产品中,尤其是所谓的0蔗糖、0脂肪这些说法,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
“零添加”的泛滥也令这一标语有了营销的嫌疑,不断刺激消费者陷入对添加剂的盲目恐慌中。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实际上是现代食品工业中常见的现象,但如此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当一个品牌因使用了添加剂陷入舆论,消费者便会蜂拥向标榜无添加的品牌,由此进一步促发食品行业的“零添加”恶性营销战。
最近引发连锁反应的是千禾味业。此前,一款“千禾0”酱油中检测出镉引发关注。有网友表示,“千禾0”只是一个商标,并不意味着“零添加”。相关话题随即登上热搜。界面新闻自工商信息看到,“千禾0”商标由千禾味业最早在2018年提出注册。
后续,千禾味业于官方微博发布说明表示,“镉”存在于水、土壤、各类农产品中,酱油产品检出的微量“镉”来源于原料,公司使用的原材料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而此次新规出台,不允许再使用“零添加”等说法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降低类似“擦边”的行为。
然而对于食品行业而言,这同样意味着一度风头火热的“零添加”赛道或将降温。
当“零添加”不被允许标注之后,这类产品的差异化就很难被放大——因包装食品冲动消费居多,人们有时并不会仔细区分成分表。当所有品牌都无法强调“零添加”时,原本依赖这一标签的产品则需重新寻找差异化卖点,例如工艺、原料溯源、功能属性等等,原本投入较大的“零添加”市场宣传才建立起来的用户心智瞬间被弱化。
此外,在争议和新规之中,消费者可能会发现曾被强调的“零添加”大多数为营销话术,由此或将对整个品类产生怀疑,不信任感进一步加深。部分消费者因长期被“零添加”营销教育,新规后可能对合规添加剂产生不必要的恐慌,需要品牌投入更多科普成本。
“零添加”赛道或许因此而降温,主打健康为卖点的品牌有可能很难再复制如松鲜鲜这样的轨迹。而失去差异化之后,这些“零添加”产品很有可能在销量上受到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