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点击加入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服务指南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品牌人物
品牌故事
行业资讯
会员风采
今日聚焦
品牌视点
品牌管理
爱上广元造
党建园地
网站首页
名茶汇聚的安徽,何以大而不强?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23天前 | 1173 次浏览 | 分享到:
做长做强产业链,当务之急是打破茶企‘家族式’格局,提高现代化经营水平。

宣传保护上,安徽对区域公用品牌宣传保护力度不足,“劣币驱逐良币”情况偶有发生。

王传友认为,想要增加名企、名牌数量,政府得加码政策供给、资金扶持。安徽农业大学茶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教授宁井铭给出的思路是:攥指成拳、整合品牌,“政府亟待打造‘徽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整合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品牌,并制定统一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

为何种植广,但收成一般?

“镗!”3月28日,随着一声锣响,2025年祁门红茶正式开采。15名采茶姑娘背起茶篓,踏入安徽省祁门县平里镇生态茶园进行采摘。在这座皖南小城,茶园面积近20万亩。


安徽茶叶种植广泛,10个市、56个县(市、区)产茶,其中茶园面积5万亩以上的有22个。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情调度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万亩,位居全国第6。

尽管种植广泛,但总收成一般——2023年安徽干毛茶产值居全国第7位。据人民网记者调研,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安徽茶叶的亩均效益未充分挖掘。2023年,全省茶园亩均产值7320元,纵向比较有较大进步,但与福建、浙江等省横向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安徽茶园亩均产量低、干毛茶均价未达预期,两者叠加,亩均效益自然不佳。”安徽省茶业协会执行会长、秘书长柯绍元摆出一组数据:2023年,全省茶叶亩均产量56.98公斤,全国为70.93公斤;干毛茶均价每公斤120元,贵州、浙江分别为180元、145元。

进一步分析,亩均产量低原因有二。

一是徽茶种植主要分布在皖南和大别山区,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且部分老茶园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良种覆盖率低。在安徽,产量相对较高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占开采茶园比例不到50%,而全国为75%。安徽内部,各地数据也有着天壤之别。走访获悉,前述的郎溪县占比超六成;大别山某地占比则不到四成。

二是茶产业结构使然——当地多数茶园只生产一季春茶,亩均产量当然上不去。

至于干毛茶均价未达预期,柯绍元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安徽名优绿茶上市较晚有关。“市场对名优绿茶消费‘赶早不赶晚’,相比于纬度较低的贵州、四川、浙江,安徽不占优势。”

在柯绍元看来,充分挖掘徽茶亩均效益,必须在低海拔、缓坡度的茶园推广无性系良种,并提升宜机化水平。宁井铭则表示,安徽要开发利用好夏秋茶资源,引导茶农、茶企生产工业用原料茶,同时大力发展皖西黄大茶和皖南安茶。

为何历史久,但产业链不够长、不够强?

清明前夕,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的“明前茶”迎来采摘高峰期。“自古以来,岳西就是茶叶重点生产区域,宋代的罗源场是当时13个官营茶叶交易市场之一。”岳西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工作人员程欢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