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高质量发展看广元——聚焦海绵城市及营商环境建设成效”央省主流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大媒体的记者走进城市地标、老旧社区、生态湿地,实地探访广元如何以海绵城市建设重塑城市肌理,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采访团在利州广场海绵工程建设点位参观。
89个老旧小区改造
覆盖1.06万户居民
15日下午,采访团首站抵达利州广场,实地调研海绵化改造后的城市形象提升成效。作为广元“1561”海绵城市建设思路的核心节点,利州广场通过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实现了“大雨不内涝、小雨不湿鞋”的宜居目标。数据显示,改造后广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93.4%,成为市民休闲与生态功能融合的典范。
以前,利州区老旧小区普遍存在排水管网破损、雨污合流、绿化缺失等问题,功能布局混乱,停车难、环境差等问题突出。我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聚焦老旧小区改造,选取89个小区作为示范点,覆盖1.06万户居民。
经过科学规划,改造后的小区涉水问题全面化解,雨水消纳能力显著提升,内涝风险大幅降低。新增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生态设施5.6万平方米,规范停车位1000余个,环境品质实现了巨大转变。
“积水洼地”变“品质社区”
基层治理与居住品质双提升
在利州区世纪景苑小区,利州区住建局住房中心主任王国耀介绍,该小区曾因排水系统老化、基础设施陈旧备受诟病。如今,通过打造雨水花园,并设立流量监测系统等方式,原本的老旧小区实现从“积水洼地”到“品质社区”的蜕变。

采访团在世纪景苑小区听工作人员讲述该小区从积水洼地到品质社区的转变。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持续监测,形成‘降雨量—消纳量’的参考值,为后续小区改造方案优化提供数据底座。”王国耀说。该项目不仅解决了居民“雨天蹚水”,还实现了基层治理与居住品质的双提升。项目实施后,小区车位由85个增至115个,有效缓解了停车矛盾;小区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65%,有效控制约18.2mm降雨量,生活舒适度堪比新建社区。
“水—城—人”共生
生态红利提亮幸福底色
南河湿地公园与澳援大桥“两岸景观”项目,展现了广元“水—城—人”共生的生态哲学。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南河通过生态护岸、湿地修复等工程,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成为白鹭栖息的“城市绿肺”;澳援大桥沿线的景观提升工程,将防洪堤与滨水步道、灯光秀相结合,构建起“夜游经济”新场景,让城市夜景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名片。

采访团在湿地公园走访。
在铁桥桥头公园的调研中,采访团见证了海绵化改造激活城市微空间,曾经的荒滩变身灯光璀璨的活力广场,市民跳舞、骑行、健身、出游,尽显“生态红利”提亮的居民生活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