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点击加入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服务指南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品牌人物
品牌故事
行业资讯
会员风采
今日聚焦
品牌视点
品牌管理
爱上广元造
党建园地
网站首页
广元:昭化区王家贡米产业发展探秘
来源:广元新闻网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565天前 | 2596 次浏览 | 分享到:
金灿灿的王家贡米述说丰年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仁 摄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金秋时节,欢庆丰收,喜迎盛会。9月23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王家镇、磨滩镇等王家贡米产业种植核心区,探访其产业发展秘诀。
俗话说,“春种一粒稻,秋收万颗米。”绿水青山带笑颜,行走在希望的田野,金黄的稻浪滚滚,收割的机声隆隆,五彩斑斓的景致,张张喜悦的笑脸。“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5万亩水稻收成不错!”闻着阵阵稻香,昭化区特优粮油首席专家陈定全喜上心头:“田里长出的稻米,米粒细长、晶莹饱满、香甜芬芳!”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小昌 周小丁 李道群 杨黎明
一个关于米的美丽故事——
王家贡米或因武则天宠爱而赐名
一滴水可见太阳,一粒米展现品质。
王家贡米因何得名?72岁的昭化区特优粮油首席专家陈定全侃侃而谈:王家贡米已有1300多年历史,产于金帽山(包含王家镇等地,北纬31度,海拔800至1200米)一带的大米细长、口感劲道爽口、粘而不腻、清香诱人、隔日剩饭不返生,曾受唐朝女皇武则天喜爱,特赐名“贡米”,因而叫王家贡米。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相关史实有待考证。
据广元县志记载,王家贡米具有“远不见而闻其香,食之而大悦”的美谈。村民还把王家贡米叫“刷笆谷”,民间一直流传着“好米出在金帽山,美女出在阳平关”的顺口溜。
《孙子兵法》始计篇云:“天时,地利,人和。吾以此知胜负矣。”阳光、风电、雨露、土壤、地理、气候,是决定王家贡米好吃的重要因素。陈定全很自豪地说,以金帽山为轴心的王家、卫子、磨滩、柏林沟、太公、虎跳等一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多为粘性强的黄泥土,富含微量元素,聚集了王家贡米品质上乘的地理气候要件。
据国家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检测:王家贡米34项营养成份为良、优,富含磷、锌等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其中硒含量0.35mg/kg,蛋白质含量比一般大米高1至2倍;农残21项标准化要求全部达标。至今,王家贡米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有机转换认证产品,拥有“中国富硒好米”“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粮油地标品牌”等10多项“国字号”荣誉。
一粒太空大米的选育良机——
助王家贡米“芯片”升级提质
稻种选育是王家贡米发展的芯片。连日来,陈定全喜事连连,有时睡着都笑醒了,对稻种的选育更是精神饱满。
第一件喜事。9月21日,昭化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水稻研究所昭化王家贡米研究中心”“广元市昭化区王家贡米研究所”在他所在的研究所挂牌。中国水稻研究所将助力昭化区王家贡米升级提质,在品种、品牌、技术、选育、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打造特色优质稻米产业,推动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目前,王家贡米产业技术研究所收集和自育的水稻种质资源2300余份,王家贡米(广元唯一自主选育的地方品种系列)被写入《四川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
第二件喜事。曾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遨游太空的王家贡米1号、2号种子选育实验迎来第三年开镰收割,喜获丰收。这几天,他要尽快从今年航天育种材料的1500个株系中,选取10到20个优质品种送到海南,再播一季稻,以此缩短育种周期。到明年稻种基因基本稳定,2024年基因完全稳定就能够送检、栽种,有效提高王家贡米的抗病性、单产数量和质量。
第三件喜事。虽然今年天旱高温长达50多天,由于新华水库、工农水库等水源保障灌溉,95%以上的水稻丰收了。加之高温和光照充足,病虫害少,水稻的品质更好。在旱灾之年水稻喜获丰收,这自然让陈定全兴奋得合不拢嘴。据昭化区农业农村局初步测算,全区发展王家贡米优质稻5万余亩、千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2个,今年王家贡米产量可达1.2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5万多农户户均增收600余元,不断擦亮农业这块金字招牌。
一条大米产业的发展模式——
绿色生态种养让农户“坐收渔利”
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走进王家贡米稻渔种养集中片区的磨滩镇桂花村6组,广元浩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墙上“稻渔种养富锌富硒”八个大字赫然在目。
这家公司是有名的稻渔共作“大户”。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4500亩,其中稻渔种养达3600亩。春季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到秋收时节,按不低于稻谷收成的40%进行回收。鱼苗则由政府补助,公司负责发放和帮卖。
为何会选择稻渔种养?公司负责人杨梅笑着回忆到,2017年小龙虾火爆全国,其丈夫看到商机,想回乡养殖小龙虾。等回到镇上,发现这里有人开始尝试稻渔种养了。“稻开镰、鱼开捕”何其诱人。最终他们将流转的土地拿出一部分来尝试稻田养虾,其余的则稻田养鱼。“40多亩稻田里养殖了小龙虾,一年仅虾的产值就在20万元。”杨梅心里有本明白账,无论是稻田养虾还是稻田养鱼,双份丰收换来的就是双份增收。
说起稻渔种养的好处,杨梅打开了话匣子:“稻渔间作,鱼以稻田中的杂草为食,稻以鱼粪为肥,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鱼药饲料,能够提升稻谷和鱼的品质。”
品质的提高,为公司的大米销售带来了不一样的身价。“我们的生态大米平均每斤14元,精品富锌富硒米能卖到每斤25元,有机大米能卖到每斤68元。”杨梅说,普通大米5斤才能卖到自家生态大米1斤的价格,更别说还有养鱼的收入,一田两用,每亩地增收上千元。
伴随着机器轰鸣声,记者在厂区见到了王家贡米从谷粒到精米装袋的整个过程。从田间收割回来的稻谷转运到烘干中心,经过24小时左右的循环烘干,稻谷就可出仓。出仓后,一粒粒金黄稻谷进入加工车间,随着机器走完一遍除杂—去石—脱壳—筛米—碾米—冷却流程,符合标准的精米便直接传输到包装车间,以每袋5公斤的重量精准装袋。
在精米装袋的同时,外面早有小货车在等待着装货。原来,当天车间加工的稻谷并不是公司自己的,而是王家镇荣华村杨家曹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两天收割的。专合社法人代表何启勇吃完午饭就急忙赶过来守着,看着一袋袋大米装上车,他开心得直嚷嚷:“今年是个丰收年,虽然天干了那么久,但我们亩产增加了!”7、8月是稻谷生长的关键期,但今年突如其来的高温、缺水给水稻生长带来巨大的挑战。何启勇与村组干部一道积极抗旱保生产,依赖山上的一个小水库,满足了农田灌溉需求,确保水稻正常生长。
“今年预计亩产可达700斤以上。”好似怕记者不相信大旱天还能增收,何启勇就把这几年的情况捋了一遍:2019年专合社流转的315亩田地稻谷总产量约19万斤,每亩产量600斤;2020年产量与上一年基本持平;2021年因自制有机肥出现问题,稻谷减产;2022年2月,专合社开始搞高标准农田改造,暂时只留了110亩地栽种水稻,但水稻亩产与前几年相比增长100多斤。
龙头带动,联农带农作用凸显。目前,何启勇的专合社有28户农户加入,其中脱贫户11户。而专合社的农户,每一块田就有稻鱼收益、利润分成、年底分红3份收入。
眼看发展越来越旺,新的烦恼又出现,“什么时候能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就好了,有效减少对人力的依赖。”何启勇和杨梅共同谈到,现在农村在家的大多数是老年人,满足不了快速发展对人力的需求,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实施机械化作业。
“正在建设的王家贡米现代种业园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昭化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梁冬回应到,该园区坚持“生产+科技+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规划布局合理、科技支撑有力、发展方式绿色、设施装备先进、产业链条完整、综合效益突出的高质高效现代农业园区。
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站在自家稻田旁,桂花村村民徐连成正在查看鱼儿生长情况。“原来种粮效益低,一亩田挣不到1000元。自从稻田里养起了生态鱼,现在田里既收米又收鱼,收入直接翻了一倍。”徐连成家有3亩稻田,共投放60余斤鱼苗。看到鱼儿生长良好,徐连成高兴地说:“新的种养模式让我们有了技术和收入的‘双保障’,村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近年来,昭化区立足下湿田、低洼田等一季田资源,以发展王家贡米产业为抓手,推广大垄双行、沟边密植,采取稻鸭、稻虾、稻鳖、稻鱼等模式,让一田多用、一田双收,把劣质稻田变为优质稻田,把单季收益变为两季收入,让企业、业主、农户实现多赢。正如昭化区委书记刘自强所说:“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质农业,不断擦亮王家贡米金字招牌,正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产业发展路径。”
拼种植、拼收成、拼效益、拼市场,王家贡米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昭化区委副书记、区长王静信心满满地说:“我区已对做大做强王家贡米产业作了新的部署,大家将以拼的姿态,干起来,跑起来,努力实现新的目标任务。”
找回儿时吃大米的香味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小昌 周小丁 李道群
花白头发,精神矍铄,戴着老花眼镜,身着深蓝中山装,脚穿北京布鞋。这是2022年9月23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4组王家贡米研究所,见到所长陈定全的印象。
2014年3月,陈定全从昭化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岗位光荣退休,回到卫子镇新荣村四组颐养天年,有一件事情让他心有不甘:自家田里打的稻米煮饭吃,没有儿时的味道,在乡亲面前说不起硬话。他暗中自责“搞一辈子选育种子,却没有顾及上老家大米的口感”。于是,他立志要找回儿时吃大米的香味。
陈定全查看太空水稻选育情况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仁 摄
十年开会品遍大米味道
1977年6月,陈定全从绵阳农校毕业,不论是在广元县农业局、广元市农业局工作,还是在昭化区农业局工作,一直从事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的高产研究和技术推广。
陈定全回忆到,1981年至1991年,每年7至9月份都要到绵阳、成都、广元参加水稻、玉米、红苕等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荐会,每次都有一个保留节目——品评大米饭的口感。饭前,8个人围坐一张桌子,一杯温开水,一张无记名评价表格。每品尝一个品种的米饭,就要先喝温开水漱一次口,一看、二闻、三品尝、四评价,从香味、硬度、嚼劲、回甜等角度分别打分,一次通常要品评5至8个大米品种的味道。
10年来,他品遍了来自全国各地500多个品种的大米饭味道,对大米的品质、口感、好坏了如指掌。这为他找回儿时吃大米的香味作了铺垫。
“泥腿子”见“泥腿子”相见恨晚
2015年至2016年,陈定全用自己的退休金,自费跑遍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云南等10余个省、市水稻育种科研单位学习求教,一看、二学、三问、四要、五“偷”,不断学习更新现代育种技术。
陈定全带回来30多个水稻品种资源,与自己手上有的120余个水稻杂交品种资源,一个一个地进行选育杂交,选育水稻株系谱近5000个……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他成功选育出王家贡米1号、2号,品种米粒细长、色泽晶莹、香气独特、食用口感舒适、清香中带甜味。
陈定全多次渴望与袁隆平院士的研究团队交流,一次不行,二次、三次……2019年10月28日,在湖南省长沙市终于拜访到了人们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两个搞水稻选育研究的“泥腿子”的手紧紧攥在一起。袁隆平直截了当地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搞水稻研究,一年没有几十万元是搞不成的……”,看到袁隆平话说一半就停顿了,陈定全马上回答:“有昭化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用于支持品种选育、基地发展、品牌推介。”第二个问题是“资源从哪儿来?”陈定全又回答道:“资源就是注册的王家贡米!”……当天,两人就王家贡米种子选育、遗传基因变异、提高抗病性、大规模种植稳量稳质进行了4个小时的深入交流,深感相见恨晚。这为他找回儿时吃大米的香味注入了动力源泉。
用大米“外交”让贡米上天
2018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定全结识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位教授,并招待这位教授吃了一碗王家贡米饭。饭后,教授称赞“大米味道难忘”。2019年11月,陈定全去北京开会,又给这位教授带去两袋令其念念不忘的王家贡米。这时教授问起他选育大米有什么困难?他毫不掩饰地道出了两个棘手的难题:一是王家贡米抗稻瘟病(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易引起大幅度减产)能力较弱;二是农户栽插密度达不到实验种植的标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2020年2月,这位教授专程打来电话说,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航天局、中国农业科学院要遴选农产品搭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进行太空选育实验,建议他积极申报。带着试一试的心态,陈定全全力以赴。2020年5月,王家贡米1号、2号从全国参选的上千个品种中脱颖而出,入选这次太空选育实验项目。
“如果要把王家贡米抗性提高,通过人工选育配置种子至少要15至16年。通过航天育种,可大大降低培育时间。”陈定全兴奋地说,目前从太空回来的王家贡米1号、2号已完成三轮试种,今秋喜获丰收,有望在后年完全定型,离找回儿时吃大米的香味的愿望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