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被称为中药八珍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味甘、淡、性平,不仅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等传统功效,还是美容养颜的佳品。那么,当前广元茯苓的种植、开发情况如何?种植基地是如何保证道地性的?下一步如何创新发展?
在位于昭化区元坝镇柳桥村的茯苓加工基地里,今年刚添置的高温灭菌柜,腾起白色水蒸气,2万个填充着基质原料的菌包,由工人摆放到铁架上,进行11个小时的高温灭菌,待冷却后,便进入到接种这一关键步骤。
在菌种生产车间,11名工人穿着白色防护服、带着头套和鞋套,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茯苓接种、菌包码放。每个环节均经过严格的质量把控。凭借科学的配方和精密的工艺,菌包内的菌丝活力强、污染率低,为实现茯苓的高产、优质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一天制作1万余个菌包。”村民王菊芳说,今年,她们一共要制作100余万个菌包。
制作菌包,就像给菌种准备了一个营养小窝;蒸制,就像是给小窝来个高温消毒,保证无菌环境;接种,就是把健壮的菌种安置到小窝里;然后,一个个菌包被送进恒温的菌种培育室,经过20多天的耐心等待,当白色的菌丝布满了整个菌包,就可以开始种植了。
“现在我们进行的是茯苓菌种的第4代扩繁,经过研究表明,这一代茯苓菌种是从遗传性、经济效益考虑,最佳的选择,具有生长旺盛、成本低的特点。”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商婕将村民正在制作的菌包亲切地称为“茯4代”。
广元茯苓就是由一个个“茯4代”生长而成的。商婕说:“川产道地药材‘352’工程种子种苗标准茯苓菌种(母种)和良种繁育技术规范茯苓菌种的完成,为广元茯苓的高品质奠定了基础。”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发展,广元已跻身四川茯苓主要产地市,全市共有7个县区,其中6个县区都在种植茯苓,目前,全市茯苓年均种植面积1.5万亩,产值超1亿元。

茯苓实验栽培。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彪 摄
从学习摸索到科技赋“苓”
技术驱动取得丰硕成果
在昭化区茯苓产业协会办公室里,一个巨大的茯苓被玻璃罩保护着。曾经昭化区产出的重达68公斤的单个茯苓,被北京大学药学院博物馆收藏。
“这是科研用的茯苓,标准化种植的茯苓个头小得多,但产量很高。”茯苓352示范建设基地种植技术负责人邓磊高兴地说,经过统计,去年底,从示范基地里采挖的头茬鲜茯苓,有320多吨重,单窖增产15%。
产量创下新高,得益于“352”工程的实施。邓磊说:“‘三标准’是指菌种及菌材、药材及饮片商品规格等级、药材及饮片品质统一标准,‘五规范’是指规范菌种繁育技术、种植技术、采收及产地初加工技术、产地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保障储藏运输,‘两体系’是指建立备案品质追溯体系、备案与监管体系。”
从2020年7月开始,邓磊和同事们便开始到云南、安徽、湖南等茯苓主产区进行采样,学习借鉴当地的优秀经验与做法。回到广元后,马不停蹄地开发了1000多块实验田,并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落地实施“352”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