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的终极战场,已从“功能价值”升维至“文明价值”。若仍将“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等概念视为舶来口号,而非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精神自觉,中国品牌将永远困于“追随者”角色。唯有以中国哲学重构品牌底层逻辑,才能实现从“方法论输入”到“价值观输出”的质变——这便是“德”字方法论的历史使命。
2. 新范式的理论支撑
毛泽东思想:“为人民服务”与“实事求是”的结合,催生企业以解决社会痛点为增长引擎(如拼多多“农地云拼”);这是市场发展到新阶段企业存在价值的必然探索。
林毅夫结构经济学:强调“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为企业提供“敬畏规律(道)+践行理性(德)”的行动框架;林毅夫老师三十周年的《中国的奇迹》已经雄辩地进行了论证。
共同富裕哲学:从《礼记》“大同社会”到“三次分配”,重构商业的价值分配逻辑。
这些都和“德”字普遍理性一脉相承紧密结合。
3. 组织形态创新
海尔“人单合一”模式打破科层制,以“智民-富民-强民”赋能小微创客,实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代转化;
比亚迪“技术鱼池”战略,以工程师文化对抗资本泡沫,印证《管子》“以人为本”的治理智慧。
六、全球品牌哲学的重构:从“德”方法论到新文明范式
从品牌强国工程、民族品牌工程、大国品牌以及让中国品牌更受尊敬的中国品牌联盟都做了很多顶层架构的探索,中国品牌同样需要“第二次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与“德”文化根基,是我们的源头活水,中国品牌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商业文明的坐标:
在认知层面,用“阴阳平衡”“德性之知(这里的“德”字是普遍理性的意思)”替代“零和博弈”,为逆全球化困境提供东方“德行”方案(如宁德时代以技术合作替代资源掠夺);
在实践层面,以“义利共生”超越“社会责任”的道德绑架,让商业向善成为可落地的增长策略(如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复制“平价普惠”模式);
在哲学层面,将品牌从“符号游戏”升维至“文明载体”,使华为5G基站、大疆无人机成为传播中国智慧的“新四大发明”。
这些都对中国企业中国创业以及人们的奋斗提供了巨大的“思想解放”的精神文明新空间。
结语:开启中国品牌的“大德周期”
当西方品牌理论困于“定位-增长-异化”的循环时,消费主义并不总是充实美好,而成了困境与陷阱,给健康带来隐患,让人拜物、空心以及心理疾患,上个世纪80年代的NOLOGO运动就是问题所在,人们无法解决“标签”带给人的物化与困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更为平衡和广阔的精神世界,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新消费观新创造观,中国品牌正以“德”为舟,引领精神商业,驶向一片更辽阔的水域:
在历史维度,这是周朝开始“德治”“德行”与算法时代品牌革命的对话;
在文明维度,这是《道德经》“玄德”“普遍理性”思想对数智化转型的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