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首晋江几乎人人会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浓缩了晋江人最为宝贵的人生信条。
老人在晋江市磁灶镇大埔村敬老院散步(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对于晋江人的拼搏精神和成功密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精辟概括:它就是内涵于广大晋江侨属中的蕴蓄深厚的拓外传统和强烈要求改变贫穷现状的致富愿望。在他看来,这是晋江经济中“最生动、最活跃、最本质的东西”。
在福建省内,素有“睡不着的晋江人”之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晋江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家们,一直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附加值最薄的传统制造业领域摸爬滚打,“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逆境求生、遇挫不弃成为晋江人的鲜明特质。
晋江人的“拼”,首先是一种坚持,对实业、本业、主业的坚持。
在位于晋江市的柒牌时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建示范车间,工人在做工间操(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在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前右)在引导市民办理业务(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专注于一双鞋、一片纸、一颗糖、一把伞……以民生产品制造为主的实体经济是晋江产业的根基。多年来,面对外部市场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考验,面对脱实向虚的“热钱”“快钱”等诱惑,晋江企业家们心无旁骛,践行着“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的理想追求。
安踏的故事正是如此。1980年,晋江农民丁和木卖掉所有值钱的家当,凑得1000块钱从家庭作坊开始创业。1991年,安踏公司成立,寓意生产的鞋子“穿着很安全,能够踏踏实实走路”。
1995年,丁和木退居二线,其子丁世忠接班,安踏也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安心创业,踏实做人”。从拉着600双鞋子闯荡北京到造就如今市值千亿港元的民族品牌,丁世忠和他的安踏始终坚持“单聚焦”战略,对“一双鞋”精益求精。
晋江人的“拼”,更体现在敢闯敢试、勇于创新。
在晋江企业发展史上,曾有两次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改革创新尝试:上市潮与品牌潮。正是这两股推力,极大促进了晋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让“晋江制造”脱胎换骨、赢得先机。
1998年,恒安公司在香港上市,带动了晋江民营企业上市热潮。晋江市顺势而为,专门成立“上市办”,引导企业改制上市,形成资本市场“晋江板块”,迄今,晋江拥有46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县域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