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晋江已形成纺织服装、制鞋2个超千亿元和食品饮料等5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2件、中国名牌产品13项。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上,一位客商在了解安踏运动鞋(2017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工人在位于晋江市的安踏集团生产车间内工作(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改革创新,既要传承成功经验,更要解答新的时代命题。
传统产业如何推陈出新?高成本环境下如何宜业宜居?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一路走来,“晋江经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知难而进,从最初单一的经济发展,拓展到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等全面发展。
——产业转型提档升级。
在晋江洪山文化创意园,耸立着一头半身肌肉、半身机械的犀牛雕塑,成为了“晋江制造”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既厚植传统、更拥抱时尚,为制造业输入设计、智能、文化创意等新鲜元素,推动二产与三产融合发展。
——城乡面貌改天换地。
农村工业化早早兴盛,也留下了城市化滞后的发展短板。直面痛点,晋江秉承“为民建城、为民管城、为民创城”理念,以“全市一城、城乡一体”的布局推进城市建设,改变“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特大镇”旧貌,致力打造“让本地人留恋、让外地人向往”的中小城市样板。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待遇均等化、保障全覆盖”“来了都是晋江人,晋江都是一家人”“城里乡村一个样、新老晋江人一个样”……这些在本地流行的口号,也正是“打工族”罗树生作为“新晋江人”的真实感受。
从“晋江经验”到“泉州现象”:沿海带动山区、先富带动后富、一域带动全局
晋江在泉州,经验共创造。
令人感奋的是,“晋江经验”不仅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发展,在空间上更是走出一县范围,成为影响更为广泛的实践参照和思想资源。
近水楼台先得月,泉州市成为“晋江经验”的首要实践者和推行者,因为县域经济繁荣、产业特色鲜明、民企名企众多而被誉为“泉州现象”。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上,来自印度的客商在安踏展位前留影(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石狮的服装,德化的陶瓷,南安的水暖卫浴,惠安的石雕、建筑,安溪的茶叶、藤铁工艺……多年来,“晋江经验”经由福建省、泉州市持续推动的县域经济发展、山海协作等战略,通过产业链分工、产供销合作等,迅速向周边县域扩散,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县为主、多县分布、成龙配套”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