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因“不嘻嘻”表情全网刷屏,网友戏称他为“冷如冰箱的国民海总”。这场“反差萌”走红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家从幕后走向台前的缩影,也是海尔从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成长为全球行业巨头的时代隐喻——没有守业,只有创业。

生死一锤:
质量革命铸就品牌基因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接手青岛电冰箱总厂时,这家集体小厂已亏损147万元,工人涣散到“车间随地大小便”。面对困境,张瑞敏的第一把火是出台“十三不准”劳动纪律管理规定,其中一条赫然写着“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85年。一位用户投诉冰箱质量问题,张瑞敏带人彻查仓库,发现76台有瑕疵的产品。面对“低价内部处理”的建议,他带头抡起大锤,当众砸毁所有问题冰箱,并扣掉自己当月工资:“今天允许卖76台,明天就会有760台!”这一砸,砸醒了全员质量意识,也砸出了海尔在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金牌。

海尔至今依然坚守质量为先,时刻注重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从其是全球拥有“灯塔工厂”数量最多的企业这一点就能鲜明体现出来——“灯塔工厂”由世界经济论坛与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作开展遴选,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具有榜样意义的“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示范者,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一切都是快节奏的,人心也难免浮躁,而一家企业能静下心来,专注于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质量是十分难能可贵,正因难能可贵,做到的企业才能在汪洋市场大海中乘风破浪,脱颖而出。

六大战略阶段: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生态
名牌战略(1984-1991):专注冰箱,争创名牌
张瑞敏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拒绝盲目扩张,专注技术提升与质量管理。海尔以“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双轮驱动,从德国利勃海尔引入生产线后,自主研发亚洲首台四星级冰箱,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冰箱第一品牌。
多元化战略(1991-1998):“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首入哈佛案例库
1991年海尔集团成立后,海尔以“激活休克鱼”模式兼并18家亏损企业,通过输入管理模式,3个月内令红星电器扭亏为盈。这一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录,成为首个入选的中国企业案例。
国际化战略(1998―2005):创造世界级中国品牌
1999年,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首个海外工厂,打破中国企业“出口创汇”的传统,坚持“出口创牌”。通过实施自主创牌“走出去”、本土化创新“走进去”、高端创牌“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海尔逐步打造成为一张世界名牌。